
2017会计科目应交税费怎么算?
引言
2017年,随着税务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会计科目的变更,很多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着重新计算应交税费的问题。那么,2017会计科目应交税费到底该怎么算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计算应交税费。
1. 纳税义务人
首先,需要明确纳税义务人是指什么。在2017年,纳税义务人包括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以及个体经营等。不同纳税义务人的税费计算方式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1.1 居民个人
居民个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居民个人的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全年收入减除各项扣除后的余额。各项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
1.2 居民企业
居民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居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全年收入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2. 税费计算
在明确了纳税义务人后,接下来需要了解税费的具体计算方法。2017年,税费计算包括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和应纳税额的计算两个步骤。
2.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义务人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不同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2.2 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义务人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出的应当缴纳给国家的税额。2017年,中国实行的是分级超额累进税率,即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级距,并根据超额部分增加税额。
3. 税费优惠
除了基本的税费计算方法外,2017年还有一些税费优惠政策,旨在减轻纳税义务人的税收负担。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项目等,可以享有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可以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4. 总结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相信读者已经对2017会计科目应交税费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纳税义务人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税务筹划,充分利用税费优惠政策,降低税收成本。同时,也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