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会计准则待摊费用包括哪些?

2017会计准则待摊费用包括哪些?

2017会计准则待摊费用包括哪些?

引言

2017年,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关于待摊费用的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待摊费用,作为企业日常运营中的一项重要开支,其会计处理方法和内容都受到了严格规定。那么,2017会计准则下的待摊费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待摊费用的定义与分类

待摊费用,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分摊的费用。根据2017会计准则,待摊费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长期待摊费用,二是短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主要包括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所发生的支出,这些费用在受益期内需要分期摊销。而短期待摊费用则包括企业为日常经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如房租、水电费等,这些费用在发生当期或短期内需要摊销。

2. 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在会计处理上,待摊费用需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企业应在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会计处理,而不是在支付时。同时,企业还需根据待摊费用的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摊销方法,如直线法、加速法等。此外,对于长期待摊费用,企业还需定期进行减值测试,确保其资产价值真实可靠。

3. 待摊费用的监管与影响

监管部门对待摊费用的监管也十分严格。企业需定期向相关部门报送待摊费用的明细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以便监管部门进行审查和监督。同时,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工作,确保其合规性和准确性。

结论

总的来说,2017会计准则下的待摊费用包括长期待摊费用和短期待摊费用两大类。在会计处理上,企业需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选择合适的摊销方法,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同时,监管部门也对待摊费用的监管十分严格,企业需要认真对待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工作。只有合规、准确地处理待摊费用,才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真实可靠,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