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会计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
1. 会计基本概念与原则: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原则等。2. 会计账户与借贷记账法:详细讲解会计账户的设置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科目的核算。3. 会计凭证与账簿: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以及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规则。4. 会计核算流程:模拟真实的会计核算流程,包括凭证审核、记账、结账、对账等环节,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模拟实训法:利用会计模拟软件或手工模拟,进行会计核算的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3. 讨论与交流法:鼓励学生就会计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考核与评价
1. 平时考核:通过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核,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2. 实训考核:对学生在实训环节的表现进行考核,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3. 期末考核:通过笔试或机试等方式进行考核,全面检验学生对会计学科理论和操作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与资源
1. 教材选择:选择权威的会计学原理教材作为教学用书,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系统性。2. 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提供丰富的会计学科资料和视频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3. 学习指南:制定详细的学习指南,包括学习计划、学习方法、重点难点提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和进度。
六、教师团队建设
1. 教师选拔与培养:选拔具有会计学科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2. 教师分工与协作:明确教师的分工和职责,形成教学团队,共同负责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提高。3. 教师激励与评价: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根据教师的表现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学生管理与服务
1. 学生组织与管理:成立学生会计社团或兴趣小组,加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规定和奖惩机制,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态度。2. 学习指导与服务:提供学习指导和答疑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设置专门的课程网站或论坛,提供课程资料、学习视频等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3. 实践机会与安排:组织学生参加会计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加强与实践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八、课程评价与改进
1.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分析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2. 课程更新与升级:根据会计学科的发展和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方法手段。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